進(jìn)入臘月,年味濃起來。此刻,我總會想起兒時張貼年畫的情景。

我出生在七十年代,那時物質(zhì)相對匱乏。一進(jìn)入臘月,父親和母親總會騰出時間把家里的角角落落打掃一遍,干干凈凈迎接新年。墻壁上破舊的年畫都會撕掉,留下光溜溜的墻面,母親左看右看,自言自語道,“過年了,得要再貼上幾張年畫。”我們一聽,興奮地央求跟著一起買年畫,那是童年最快樂、最幸福的事兒。

購買年畫時,集市上總是熱鬧非凡,花花綠綠的年畫讓人眼花繚亂,有喜歡這張的,有喜歡那張的,一家人商量來商量去,還要根據(jù)自家的經(jīng)濟(jì)條件來選購。那時候,年畫的品種大多是“年年有余”、喜鵲、松鶴、壽桃、生肖畫之類,大張畫有《胖娃娃騎鯉魚》《春牛圖》等,還有《天仙配》《嫦娥奔月》《寶蓮燈》中的人物畫,也有《紅燈記》《紅色娘子軍》《草原英雄小姐妹》等電影插圖畫……記憶中,那個可愛的胖娃娃抱著一條紅色的大鯉魚,下面寫著“年年有余”的年畫,每家每戶墻上都有。

貼年畫是父親的事。父親在年畫背面抹上糨糊,兩手各捏著年畫的一個角在墻上比量,我們站在旁邊變成指揮官,再高點(diǎn)、再低點(diǎn),再往上挪挪,再往下移點(diǎn)……有時我們的眼力也會出問題,待年畫貼好了,仔細(xì)一瞧發(fā)現(xiàn)貼歪了,父親趕緊揭下,再補(bǔ)上點(diǎn)糨糊重新貼上,五彩繽紛的年畫讓光禿禿、灰暗的土坯墻頓時亮堂起來,簡陋的小屋在年畫的映襯下變得熠熠生輝,增添了不少過年的喜慶。此時,我們仿佛看到了蓬蓬勃勃、紅紅火火的的春天。

換上新年畫、貼上春聯(lián),年的味道被渲染得醇厚香甜。等到母親燒好年夜飯,一家人圍坐桌前嘮家常,暢談一年工作生活的點(diǎn)點(diǎn)滴滴,展望對新年美好的向往。

如今,貼年畫已經(jīng)漸漸淡出我們的生活。每到年關(guān),大家忙著去超市采購年貨,奔波于各大酒店預(yù)訂年夜飯,再也難見散發(fā)著墨香氣的年畫了。于我而言,記憶中的年畫卻絲毫沒有褪色,因?yàn)樗鼫卮嬖谖业挠洃浿,溫暖著舊日的時光。